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化

论日本人认知的文化特点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2-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对于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他协调”式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笔者曾指出许烺光的“心理一社会均衡”(PsychoSOCialHomeostasis,简称PSH)理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基本人际状态”(humanconstant)概念,能为我们认识诸如中国、日本、美国等大规模文明社会的“人的系统”提供新的视角。也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笔者提议用“缘人”指称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认知”是基本人际状态的四个维度(其他三个维度是情感、交换与群型)之一,它指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下的人如何认知、界定与他人的心理过程,属于理活动的较深层次,可称其为基本人际状态的“内形象”。认知与基本人际状态的其他几个维度密切相关,并因文化模式不同而不同。本文拟讨论“缘人”的认知维度。

  “”(self)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学、分析学中两个重要概念。心理学对的定义是:“对自己的特点、行为表现等属性的认知,它是对自己发生的动作、行为、采取的决定、逻辑推断、生活体验等的组织、调节与控制,是以人的及其所属社会财富(社会资源)为基础的一种特殊心理过程。”对人格的定义是“与个人有关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状态的组织集合体”。“人格是个人的内在力量与一致的态度、价值和知觉范式等复合体相关联的持久系统。”但在当代心理学中恐怕再没有像“”与“人格”这两个概念那样引起广泛的争议了。目前心理学教科书上使用的人格概念多是人对个人主义理想的一种表述,它与人生活的现实也未必完全相符,遑论其他文化中的人。一些心理学家似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得出的结论都较谨慎。如美国人格心理学家杰里伯格(JerryBurger)指出:“关于概念的不同观点也意味着来自两种文化类型的人对于满足和感觉良好概念的看法有所不同。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想到他们独特的价值和个人成就时就会感觉良好,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的满足感来自于他们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这种文化中,当找到归属感、感到自己承担了适当的岗位的时候,人们的感觉会良好。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融入社会和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是骄傲的源泉,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成就和性最被看中。”他还以日本为例,指出现代人格心理学中关于、自尊、实现、评价、表达、成功动机、人际关系等问题的看法并不适用。姑且不论他关于“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的概念是否妥当,他指出现代心理学的局限性应当说是很诚实的。

  其实,日本早有学者认识到现代心理学中、人格等概念的局限性并致力于探索日本人独特的文化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他们为“日本文化心理派”或无不当。不过,这方面的探讨构成一个很大的领域,涉及多种学说。从方上看,这个领域中较严肃的观点大体上是沿着“分析”和“社会心理”两个方向展开的。

  “分析”方向的研究者大都有医生的背景并有丰富的病案积累,故他们多从病理的角度认识日本人的认知模式。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病学者的古泽平作可称为此一派的。他早年留学并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他对弗氏提出的“奥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持怀疑态度,并向弗氏当面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阿阇世情结”,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弗氏的注意。1933年,古泽发表论文正式提出用来描述日本人文化心理的“阿阇世情结”概念。阿阇世是中的人物,其故事梗概是:阿阇世是王舍城的王子,母亲是韦提希夫人。韦提希为保住夫君频婆娑罗王对自己的爱,决定怀孕生子,而这个孩子是住在森林里的一个的。根据预言,这个到去世还有三年的时间。韦提希夫人生子心切,便害死了,怀上的孩子就是阿阇世。由于恐惧的,阿阁世出生时从一高塔上跌落下来,所幸的是只受了轻伤。阿阁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母亲的美好形象幻灭了,他要母亲,却被臣下劝阻。阿阁世被一种感所困扰,身上起了脓疮,发出恶臭。这时,只有他的母亲细心照料他。通过这种无声的奉献,韦提希夫人原谅了想要自己的儿子,阿阁世也原谅了母亲。

  古泽平作从“杀父娶母”的奥狄浦斯想到了佛教中“杀父囚母”的阿阁世是很自然的,但当他对这个佛教故事进行文化心理学解读时发现两个故事的不同内涵:前者基于父性原理而后者基于母性原理,奥狄浦斯的结局是受惩罚而死,而阿阁世是后对他人的原谅。基于这样的差别,古泽提出用“阿阇世情结”来描述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古泽的小此木启吾将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修正和发挥,将“阿阇世情结”的主要特点概括为:

  这是一种基于母性原理的对感的自觉并通过恢复问亲密关系的心理特征,它反映的不单是对惩罚的恐惧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意识,是相互原谅和相互依赖。如果说“奥迪浦斯情结”反映的是一种基于个人主义文化的观,那么,“阿阇世情结”反映的则是以“关系”、“缘起”为特点的文化。

  该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土居健郎。他也是一位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注意到日本人一种特有的心理特征,这个特征集中体现在日语中一个特有词汇“甘之”(汉译“娇宠”)中。关于土居的娇宠理论,笔者已著文专门评介过,这里补充的只是土居的“娇宠”理论与古泽平作的“阿阁世情结”的相通之处:二者都是指日本人对人关系中的一种源于一体化的对他人的依赖心理,反映的是一种相互依赖的认知模式,某种程度上“娇宠”可视为是对阿阇世情结的阐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