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体资讯  热点

薛澄潜的小提琴艺术人生 笔耕不辍七十年载桃李芬芳沁满园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欧莱雅润发乳

近日有关于欧莱雅润发乳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欧莱雅润发乳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欧莱雅润发乳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欧莱雅润发乳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欧莱雅润发乳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2018年12月21日,素有“北国冰城”、“音乐之城”美誉的哈尔滨迎来了初冬的第一场大雪。傍晚时分,华灯初放,坐落在松花江畔的“浮游冰晶”——哈尔滨音乐厅,在一片银色的世界里显得流光溢彩,犹如漂浮夜空的璀璨钻石绚丽夺目,伴随着漫天飘舞的雪花,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神奇的童话世界。

此时,由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尔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举办的《薛澄潜艺术人生七十年》——音乐教育与创作成果小提琴专场音乐会正在这里举行。这是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举行的重要演出活动。

参加演出的八位小提琴独奏者,包括来自于美国洛杉矶爱乐交响乐团的终身演奏家薛苏里、中国福建华侨大学小提琴教授金丽、黑龙江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张弘、德国慕尼黑爱乐乐团终身演奏家陈宇斯、中国浙江音乐学院小提琴青年教师(曾获德国德累斯顿和莱比锡音乐学院双博士学位)温慧明、哈尔滨音乐学院小提琴副教授刘洋、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小提琴博士张可函、中国“冰封室内乐团”创办人并首席小提琴(曾获法国里昂音乐学院小提琴硕士)向晓旭,还有当地百余位少儿小提琴演奏者,他们都曾经先后师从同一位小提琴教师——薛澄潜先生。

这场音乐会上共演奏了十四首乐曲,其中三首小提琴独奏曲《松花江随想曲》、《中原畅想曲》、《故乡的回忆》是薛澄潜先生创作的,四首小提琴独奏曲《小河淌水》、《红军哥哥回来了》、《北风吹》、《乌苏里船歌》是由薛澄潜先生改编的。

在哈尔滨交响乐团的伴奏下,一首首优美、深情的乐曲在小提琴演奏者们高超的演奏下流淌而出,演出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谢幕之后面对媒体时,这位艺术生涯高达七十余载并取得如此优异成就的耄耋老人——薛澄潜感慨:“我想让孩子们用小提琴演奏更多的中国乐曲,用音乐讲述中国的故事······”

出身军旅牢记光荣使命

1930年,薛澄潜出生于河南省卢氏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卢氏县地处黄河流域,在豫、陕、鄂、晋的交汇之处,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他的童年时代,每当节庆或集日,民间戏班表演的豫剧、秦腔、梆子、曲剧、坠子、越剧等便来到这里演出。在薛澄潜幼小的心灵中,戏曲音乐的唱腔竟是如此的美妙动听,为唱腔伴奏的胡琴是那样的稀奇和神秘。就是在这种五彩缤纷的民间音乐的熏陶之下,他对胡琴这件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位会拉胡琴的亲属帮助之下,他第一次摸到了这件让他朝思暮想的乐器,从此开始了废寝忘食的练习。

少年时代的薛澄潜被《义勇军进行曲》深深震撼,又与《松花江上》结下了不解的人生情愫。在他上小学阶段,东北三省已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民族抗战的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薛澄潜所在的卢氏县立第一小学第二分校与因战争迁址过来的洛阳师范附小合并,在一位进步青年教师的组织下,成立了“大风歌咏队”,并经常举行抗日宣传演出。由于薛澄潜嗓音清亮,音调很高,被分在了合唱队的高音部,他与同学们在学校演出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义勇军进行曲》。他还曾参加了歌舞《松花江上》以及抗日话剧的演出。宣传了民族抗战精神,鼓舞了当地民众的士气。多少年以后薛澄潜回忆起这段历史,往事历历在目。

1949年初,淮海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心中充满家国情怀的薛澄潜,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迎着新中国诞生的曙光,辗转在炮声隆隆的中原战场。作为一名文艺战士,他多次和战友们赴前线演出,并以亲身经历作战地宣传,“没有国就没有家,老百姓要想过上好日子,只有跟着共产党建立自己的新国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薛澄潜所在的第三野战军文工团被编入南京军区文工团。部队为了培养业务骨干和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安排薛澄潜掌握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功。小提琴宽广的音域,浑厚而亮丽的音色,和弦与拨弦,丰富而多样的演奏技巧等,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薛澄潜暗下决心,要像战士熟悉自己的武器一样熟悉这件乐器。他要寻拜名师,学习小提琴演奏大师们著述的基础理论,探究小提琴演奏的科学方法。从此,薛澄潜开始了他对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不懈追求。

不久,他被派往上海,师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又新、上海交响乐团首席李牧真等名家学习小提琴。每当部队文工团有重要演出任务时,他就回到部队参加演出,然后再回到老师身边继续学习。这种边工作边学习的时间长达7年之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名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刻苦钻研的基础上,薛澄潜的小提琴演奏水平显著的提升。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作为新中国的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薛澄潜神圣的使命。他坚定的响应祖国的号召,与文工团的战友们迅速组成了战地慰问团,作为志愿军文艺战士奔赴朝鲜前线。在硝烟弥漫的上甘岭,在炮声隆隆的三八线,他和战友们把祖国亲人的温暖带给了前方的志愿军将士,带给了祖国“最可爱的人”。

1953年,薛澄潜(前)在上甘岭唯一的一棵枯树前留念

1958年薛澄潜与张菊华在南京军区时的结婚照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以后,薛澄潜回到了文工团继续从事演奏员工作,在文工团领导的支持下,不失时机地赴上海拜小提琴老师继续深造。1958年,国家将开发北大荒、屯垦戍边、建设粮食生产基地的重任落在了广大指战员的肩上。当时薛澄潜新婚刚两个月,夫人张菊华作为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舞蹈团的主要演员,正准备随团前往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访问演出。但在薛澄潜心中,“听从祖国的召唤,奔赴北大荒,奔赴艰苦工作的第一线”的决心已化作了实际行动,毅然携妻告别亲人和战友,登上北去的列车,去践行一个军人、一个文艺战士新的光荣使命。

北大荒在建设初期,自然环境十分严酷,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薛澄潜首先想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文艺战士的责任。他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战友,把农场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编写成小歌剧、歌曲、快板书等节目,组织人员为大家演出,让战友们时常处在欢声笑语之中。1959年,薛澄潜、张菊华的第一个儿子诞生在乌苏里江畔的军垦农场,取名薛苏里。这位出生在冰天雪地,饥荒年代的孩子,50多年后成为风靡国际乐坛的著名华裔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核心创办人物和艺术总监,以及“香港国际音乐节”的重要主办者。

196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在北大荒文工团和农场工作的一批优秀艺术人才先后被调到了哈尔滨,中国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张权就是其中一位。在她的建议之下,哈尔滨正式成立了歌剧院,同年又举办了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这些优秀艺术人才的到来,为繁荣哈尔滨的音乐文化和艺术精品创作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962年初,薛澄潜作为优秀的艺术人才被调到哈尔滨歌剧院,任交响乐团副首席兼小提琴教师,并负责音乐创作。在繁忙的排练和演出之余,他长期潜心研究小提琴的演奏与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小提琴演奏中国音乐作品及小提琴中国作品的创作。多年以来,他本着“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创作思路,创作、改编了小提琴独奏、重奏、合奏与协奏曲多达三十余首,如《中原畅想曲》《北风吹》《红军哥哥回来了》《赞歌》《乌苏里船歌》等,这些音乐作品,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中外专家的好评。薛澄潜创作与改编的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呈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音乐作品的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半生育人获赞传世美誉

半个多世纪以来,薛澄潜持之以恒地致力于小提琴教育事业,先后培养出百余名优秀的弟子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美国南加州大学桑顿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德国德累斯顿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等十多个家国内外知名音乐学府,攻读硕、博士学位。其中许多学生毕业后考入海内外知名交响乐团,包括中国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以及洛杉矶爱乐乐团、柏林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德累斯顿爱乐乐团、莱比锡爱乐乐团、哥本哈根爱乐乐团等;多人在国内外知名音乐学院或高校任教;另有30多名学生以小提琴艺术特长考入清华、北大、人大及美国哈佛大学等名校学习。

多年来,为了培养更多的小提琴人才,薛澄潜利用工作之余在哈尔滨市少年宫、青年宫、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等单位从事小提琴教学辅导和排练演出活动。在他的夫人张菊华(黑龙江省歌舞剧院资深舞蹈编导)的倡议和推动之下,共同创立“哈尔滨少儿小提琴艺术团”,以其开创的“少儿小提琴合奏”形式多次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获奖。1988年,在第22届“哈尔滨之夏”开幕式上,由薛澄潜和夫人张菊华改编、排演的百名少儿小提琴合奏《北风吹》,以其形式独特、气势浩大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由于这种大型少儿小提琴合奏演出在国内尚属罕见,央视及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均进行了转播报导。在这个小提琴艺术团成员当中,先后多人在全国及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为“音乐之城”哈尔滨赢得了荣誉。

薛澄潜勤恳奉献、终身致力于小提琴教育事业的先进事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敬与广泛好评。他曾多次获得哈尔滨市文化局与哈尔滨市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师奖”及“尊师重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被推选为黑龙江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006年以来,先后荣获哈尔滨市文化旅游局、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的“终身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

薛澄潜曾带领弟子排演的少年百人小提琴合奏《乌苏里船歌》,以其形式新颖、气势恢弘,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好评。其中,由薛苏里领奏、少儿小提琴艺术团合奏的《乌苏里船歌》,已成为哈尔滨重要演出的保留节目,并多次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哈尔滨新年音乐会”、“中俄博览会”“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等重要场合的演出。2019年在美国洛杉矶的华人春节庆典音乐会上,由薛苏里领奏、洛杉矶华人少儿小提琴乐团协奏,成功地演出了《乌苏里船歌》,在美国音乐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薛澄潜艺术人生七十年》——音乐教育与创作成果小提琴专场音乐会在哈尔滨音乐厅成功举办

音乐创作超越文化差异

在音乐创作方面,薛澄潜坚持音乐创作民族化方向,创造性地将民族音乐曲调元素和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融入小提琴乐曲创作之中,运用小提琴这件西方乐器,表现了中华民族淳朴丰厚的音乐文化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历史眼光在小提琴乐曲“中国化”的道路上屡开先河,其作品获得了国内外音乐专家的广泛赞誉,多次被列为国际小提琴比赛参赛曲目并屡次获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央视及欧美50多家知名音乐电台、电视台广为播放,深受国内外艺术家和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中原畅想曲》曾获黑龙江省“文艺创作大奖”、哈尔滨市“天鹅杯创作大奖”,并作为中国音乐作品首次参加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小提琴比赛曲目,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高度赞誉和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原畅想曲》《红军哥哥回来了》《北风吹》等曲目还被编入全国小提琴考级教材与小提琴曲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吉林出版社出版。2007年,广州“俏佳人”音像公司出版的高清晰小提琴CD专辑《中国之韵》中,收录了薛澄潜的三首作品并畅销海内外。2011年,薛澄潜应美国青年音乐家交响乐团之邀,为由著名指挥家卢卡斯·里奇曼带队的首次访华演出改编了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并带有模仿马头琴音效的小提琴曲《赞歌》,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和欢迎,以音乐为纽带连接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为音乐盛典增添了独特的色彩。2013年,由俄罗斯联邦功勋演员、首席指挥家奥尔洛夫执棒的俄罗斯国立交响乐团访华巡演,演奏了薛澄潜的小提琴作品《红军哥哥回来了》获得极大成功。自2013年,首届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创办以来,薛澄潜创作的多部小提琴音乐作品被选入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的指定曲目,并先后获得美国青年音乐家基金会“优秀作品奖”和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杰出作品奖”,还参与了“哈夏”开幕式、中俄艺术节开幕式等重要演出。国际著名小提琴家勋菲尔德教授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作品蕴含了他个人的精神魅力,就如同帕布罗萨拉萨蒂典型的欢快的西班牙节奏和旋律风格一样,广受喜爱和珍视。”

2017年6月30号,在哈尔滨群力音乐厅“爱上交响乐音乐季”期间,与著名青年指挥家于学峰带领的哈尔滨交响乐团合作,举办了“薛澄潜中国小提琴作品专场音乐会”。他在国内外著名乐团的10位学生,汇聚冰城,演奏了由他创作、改编的11首涵盖中国不同地区,地方曲韵的精彩作品。曲调悠扬,富有中国民间音乐淳朴风韵的乐曲回荡在大厅,酣畅至极,现场反响热烈。《音乐周报》、《人民音乐》等媒体和杂志对此做了专题报道。

2017年8月,薛澄潜编创的小提琴作品《乌苏里船歌》,由世界著名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和小提琴家薛苏里与哈尔滨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在第二届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中联袂演奏,获得广泛热烈的好评。祖宾·梅塔高度评价薛澄潜的作品为“在国际上广受称赞的名作,超越了文化的差异而深深打动了听众”。2019年2月,美国太平洋交响乐团(Pacific Symphony)举办“爱宴新春音乐会”(Love Feast Music Gala),由乐团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卡尔.圣克莱尔Carl St.Clair执棒指挥,薛苏里小提琴独奏,《乌苏里船歌》首次在海外实地上演,将中国的民族音乐传播到了国外,受到了海外华人和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

近年来,薛澄潜又新创作了《鄂尔多斯舞曲》、《茉莉花》、《故乡情》、《欢乐的赫哲人》四首小提琴独奏曲。他的小提琴教学成果和他的音乐创作成就,受到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赞誉。被誉为“国际小提琴界的哈尔滨现象”。

为了表彰其在小提琴教学与音乐创作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2016年12月,薛澄潜被聘请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小提琴学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2018年,香港国际音乐节组委会授予薛澄潜“艺术终身成就奖”。 2020年,他荣获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作为国家建设和音乐创作以及教育事业勤恳奉献一生的老人,薛澄潜重新焕发了青春,满怀激情地开始谱写新的乐章,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苗笛,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馆长;作者苗芳舒,哈尔滨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员)

mi tu http://www.cityruyi.com/lm-3/lm-4/13767.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