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新闻  国际

欧美娱乐圈和中国娱乐圈对比(欧美娱乐圈和中国娱乐圈对比)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9-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欧美娱乐圈和中国娱乐圈对比(欧美娱乐圈和中国娱乐圈对比)

 

7月23日,好未来、新东方、高途等教育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史无前例的断崖式暴跌,教培类企业市值一日蒸发过千亿。

无风不起浪。资本市场向来敏感,聪明的资金早已嗅到政策风向。根据张坤披露Q2持仓信息,不难发现其已在Q2彻底清仓Q1期间持有的好未来等教育股。

7月24日,新华社发布消息:"双减"政策已正式印发,并公布政策全文。随后,各教育公司均表态全力配合支持政策实施。

此次双减政策并非由教育部发布,而是中办、国办下发,监管规格之高、决策层意志之坚决,毋庸置疑。

同时,有理由相信,此次双减政策不过是应对人口问题的系列组合拳之一,后续各类政策灰犀牛会狂奔而来。而中产阶层则是最容易被灰犀牛踩踏的群体。

1.人口问题:无能为力的挣扎

七普数据有悲有喜,喜的是中国目前仍然是人口大国,享受人口红利,悲的的是生育率水平低,人口结构逐渐老化,如不突破中产收入陷阱,极可能陷入未老先衰的境地。

解决人口问题,一言蔽之就是提高生育率。目前我国生育率为1.3,生育率水平处于世界范围内最低之列,而正常的人口更替,生育率需要达到2.1。

国内人口生育率暴跌,当然和计划生育政策不无关系,却不是首要的原因。

全球范围内,无论是亚洲、还是欧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女性获得更多的职场机会,女性生育的成本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要高;同时社会价值观更加开放、多元,结婚、生育不再是必选项,叠加避孕技术的普及等因素,全球生育率不可避免地持续下跌。

换句话说,生育率水平低,甚至可以某种程度上说明社会对女性更加友好,女性不再被生育捆绑,获得更多的自由。

欧美的人口问题同样严峻,不过诸如美国、德国、法国这类发达国家,家底子厚实,一是可以采取积极的鼓励生育政策,比如生育补贴、托儿服务社会化等,尽可能地提高育龄女性的生产意愿,二是采取开放的移民态度,吸纳青壮年移民入籍,从而优化人口结构。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人口问题更加棘手。

首先,采取鼓励生育的激励手段(生育补贴、社会托儿服务)需要花费真金白银,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基数量级,这是一笔天文数字。不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算大问题。问题在于,这些用财政资金降低生育成本,鼓励生育的手段成效并不显著,以欧美为例,数据显示即便采取上述正向激励措施后,并未大幅提高女性生育意愿。其次,东亚国家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我们也没办法放开移民政策。

全球范围内,生育率一旦暴跌,都没有再次拉回人口更替水平(生育率=2.1)的成功先例。不过问题再艰巨,总要试着解决。开放三胎,是七普之后第一个重磅政策,虽然实际效果几乎等于零,但这是一次重要的政策导向,足以向外界释放决策层对人口问题的态度。

双减政策旨在提高人口生育意愿,解决人口结构问题,一方面再次释放出决策层对人口问题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接下来一系列政策的共同特性,后者更值得深思。

2.资本万能论:受迫害妄想症

这几年,PUA、原生家庭、境外势力、内卷、资本这些词语,成为被广泛提及、传播的热词。

这些热词都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主张一种敌我矛盾,都隐含着一种互动关系——伤害者与被伤害者:

PUA——男女矛盾;

原生家庭——孩子与父母矛盾;

境外势力——美中矛盾;

内卷——竞争者之间的矛盾;

资本——无产者与资本家矛盾。

为什么这些词语越来越流行,归根到底是受伤的人越来越多,或者说,觉得自己正在被伤害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被伤害的人,迫切需要找到伤害源,从而进行反抗。

在贫富分化加速的消费社会,个体的尊严与收入水平紧紧捆绑在一起,中低收入人群很难获得应有的体面,无力、愤怒的情绪在无声地积累。

不仅是这些热词,一些老词、旧书也火起来,《毛选》再次成为热销书,我不止一次在B站看到评论区不少90后引述《毛选》节选,用力却苍白地发泄着不满,力证当下的不平等秩序理应彻底被击碎、推倒重来。

热词的诱惑力就在于,它可以向外归因,作为受害者,找到一个加害者、敌对方,进而解决当下处境的办法也呼之欲出,击垮这个加害者。整个行动的闭环如此清晰,打倒对方就可胜利,改变处境;打不倒对方,即可宣称对方过于邪恶强大,更加可恶可恨。

但热词是个陷阱,它往往找到的不过是替罪羊。如同房地产开放商就常被认为是推高房价的幕后黑手。

在双减落地后,教育公司面临重挫,拍手称快的不再少数。理由是,贪婪无度,疯狂扩张的资本终于被打压,此举促进了教育公平,可谓大快人心。

《飞跃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年8.6米洛斯·福尔曼和杰克·尼克尔森两人共同的颠峰,一堂影视表演的必修课。

这套叙事的逻辑依然是,默认资本是无所不能、疯狂逐利的,资本拉大贫富差距,资本是让小部分人收益,大部分人买单,资本约等于道德败坏。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先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圈为例:每逢演艺圈爆出天价片酬,吃瓜群众总会义愤填膺,觉得这些戏子何德何能,拿到如此高的片酬。一些毫无演技、毫无作品的流量明星的酬劳比科学家多得多。前几年只是咂舌演艺圈的吸金能力,这几年多了一种风向是怒斥资本,资本可以把这些明星捧到神坛,万众瞩目,疯狂吸金。

分析一个现象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先问是不是,然后再问为什么。对于明星比科学家更挣钱这件事,首先要问是不是?接着才有必要分析原因。

娱乐明星是不是高收入人群?显而易见,是的。娱乐明星的定义就是人气高的演艺人员。

吃瓜群众经常使用的对比,是拿演艺圈的头部艺人对比其他行业的腰部从业者,甚至对标尾部从业者。但合理的对比应该是,头部对比头部,腰部对比腰部,尾部对比尾部。所以,娱乐圈是否是行业过热?很简单,用国内娱乐圈顶流艺人群体收入水平,对比国内科学界顶流科学家/科研人员收入水平。事实上,科学界的顶流收入水平要高于娱乐圈顶流,腰部水平也高于娱乐圈腰部,尾部也是如此。

好吧。暂且不去讨论娱乐圈行业的整体收入水平,咱们就聊聊那些顶流。凭什么收入这个高?据传闻,湖南卫视一档节目支付给吴姓艺人7000万酬劳,并且为了让其积极配合,还花几百万请其母亲去商场血拼购物。那么吴姓艺人拿到这么丰厚的酬劳,是因为吴姓艺人背后的资本,胁迫湖南卫视必须掏出巨资吗?答案没那么复杂,湖南卫视之所以愿意花这笔钱,是因为花这笔钱带来的回报远超过7000万。

在一笔自由交易中,双方一定是觉得这笔交易是划得来的,交易才会发生。这与资本的强大无关,这就是简单的经济学原理。第三方无需也不应该,对交易的双方指手画脚。

不过现实生活中指手画脚的人不少,而指手画脚的理由通常看起来很正义。比如,茅台只是个白酒厂商,酒是致癌物,凭什么市值这么高。股民就不该买茅台,酱香科技可以救国吗?在这批人脑子里,买军工、高科技股赚到钱,才能达到价值观与智力优越感的双重高潮。

可能许多人还有个疑问,既然吴姓艺人,没有作品、业务水平低下,仅靠着流量就可以赚到这么多钱,不更证明资本站台的流量经济的强大吗?资本靠着控制流量,打造流量明星,就可以躺着赚钱。作品统统甩在一边,一切流量至上的娱乐市场真的是道德败坏。

有流量,真的为所欲为吗?是的。但这种为所欲为,不是靠法律强制保障的,而是市场的真实需求决定的。

你以为是资本塑造了流量明星,殊不知是先有的市场需求,资本才会根据受众的需求,量身打造明星。所以不是资本塑造吴姓艺人,做他后台为其撑腰,庇佑他没有作品也可以大火特火,而是市场对作品需求没那么强烈,而对外形、气质、人设有更强劲的需求。换句话说,外形、气质、人设是更被市场需要的作品,而演技、歌技只是狭义上的作品。

就好像,人人都说抖音无聊、低级趣味、属于廉价消磨时间的奶头乐,没办法带来深层次的精神享受,只是短暂的快感。但是电影市场的规模在逐渐缩小,消费者做出了真实的选择——拥抱短视频,逃离长视频。你没办法说,资本让世界低俗,但你可以说,资本更好地满足了人的本性——大部分人就是低俗的。

所以资本是有逐利的本能,但是它仍需要去迎合市场的需求,而不是大家脑补的为所欲为。举个相反的例子:任正非的千金姚安娜踏入演艺圈,背后有华为撑腰,各种人脉资源资金应有尽有,无任何预算限制,全力支撑姚安娜在演艺圈起飞,但是奈何姚公主就是没有观众缘,所以即便在这种资本顶配的情况下,依然凉凉。虽然靠老爹的面子接到一些广告,拿到广告费,但是厂家明白这是笔人情交换,不是普通的广告逻辑(厂商支付明星——明星带货——消费者买单提高销量——厂家赚钱),没办法从消费者赚到这笔钱,还是得从华为系公司收回成本。

资本倘若真的为所欲为,怎么会被一纸公文就轻松打趴下了呢?

3.鸡娃逻辑:中产阶级对教育的信仰

鸡娃是这两年的热门话题,之所以热门,正是戳到了社会中产及以下阶级的痛点:日趋白热化的内卷格局与苦苦挣扎的阶层上升两大主题。

父母不计成本地买学区房,送孩子上各种辅导补习班,以便孩子在学业军备竞争中获胜。家长、孩子厮杀争夺,为的就是挤进985、211名校,以便毕业后得到心意的offer,过上中产生活,但这场游戏注定是少数的赢家与大多数的输家。

不少隔岸观火的评论家,嘲笑这些鸡娃家长的非理性与狂热。诸如呼吁素质教育,为孩子减负,绝不能只是做个刷题机器,让他们获得快乐完整的童年。置身事外说些漂亮话总是容易的。

不过,在我国大学仍是按照分数进行选拔的现状下,任何不以高考分数为主导的教育都是耍流氓。为什么家长非理性地下血本,背后是基于显而易见的几个事实:

1)高考以分数说话,对比其他选拔,相对公平。

2)考入好学校,找到好工作的概率更大。

3)绝大多数人是打工人。

不难从上述几个事实得出理性的结论:

即便学业的军备竞赛是零和博弈,但不参加这个博弈的代价太过昂贵,普通家庭给孩子提供的选项本就不多,而高考则是相对靠谱的那条。

另外一个隐秘的原因是,中产家庭的家长多半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毫不夸张的说,一个农村的孩子在70、80年代90年代考入本科(甚至专科),就等于完成了逆袭。如果定居一线城市,踏实本分的工作,多买几套房子,就足以实现了财富的一大跃迁。更年轻的一代家长,多半是85后,也即00年代的大学生,考入名校,毕业后进外企或者互联网企业,在大城市买房定居,过的一般都挺滋润。

《绝地战警》强强组合、总是那么的默契、那么的让人爆笑

因而在这些家长的视野中,考入好的大学作为自己验证过的成长路径,备受推崇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4.教育焦虑:阶层下滑的恐惧

大部分教培机构的诟病是机构利用资本,盲目扩张,铺天盖地地宣传,渲染焦虑,迫使家长买课。任何一个行业能发展壮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需求旺盛。教培行业的壮大,归根到底是源于家长对课外辅导的刚性需求。

教培作为盈利性商业机构,自然也要从生产与销售两端发力。家长是否焦虑,是的。家长的焦虑是否主要由教培机构传播渲染造成?不是。诸如深圳,中考生中50%升学高中,50%分流至职业高中,在这个大前提下,只要家里不是揭不开锅的赤贫阶层,每个家长势必要拼尽全力把孩子送上高中。

我很讨厌一个说法,贩卖焦虑。

焦虑是大脑对压力的一种客观反映。大部分的焦虑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值得焦虑。压力源不消除,焦虑就会死死地抓住你。处理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压力源,分析它产生的原因,进而找出方法去降低、甚至消除它。而不是闭上眼睛,捂上耳朵,大骂资本又让你焦虑了。况且,很多时候资本之所以能挣钱,恰是因为它提供的产品,的确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的焦虑。

至于为什么都挤着进高中,而不愿意进职高?

答案也很简单——作为一项投资,高中-大学路线的ROI>职高-制造型企业的ROI。

我们很容易说些政治正确的废话:教育要回归初心,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职业之间无高低贵贱,李华考上了北大,张三进入了电子厂,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政策可以提倡甚至白纸黑字的明文规定:职高与高中,地位平等,但只要前50%进高中,后50%进职高,这个分流逻辑还存在,市场就给出最真实的反馈,即愿意支付更多的酬劳给前者。因为前者比后者优秀的概率更大。

高考的目的就是为了筛选和分流。所以接受这个底层的游戏规则,就必然接受一个对应的策略,努力很重要,比别人更努力更重要。

5.供给侧改革:让教育回归奢侈品属性

与其说,资本让教培行业壮大,不如说教培的需求旺盛,吸引了资本进来。资本进来,当然是逐利赚钱的。但最终市场让不让资本赚到钱,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服务满意与否。

只要高考制度一日不变,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依然稀缺,且秉承着——择优录取的筛选机制,那么市场就有对教育培训的旺盛需求。高考作为选拔类考试,而非通过类考试,重要的永远是分数的排序,而非分数的绝对值。所以,高考的确是个零和游戏,有赢家且有输家。

可以预见,此次政策改变的不过是课外辅导的供给侧改革,但在国内教育系统筛选分流逻辑不变的前提下,对课外辅导提高分数的需求丝毫未减。供给锐减、需求未变,直接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课外辅导服务的价格飙升

上层家庭有充足的购买力及社会资源,请一对一教师,辅导其孩子,获得绝对优势;中产家庭需要支付更多的价格购买课外辅导,提高生活成本;中产偏下家庭再也支付不起,与底层家庭的教育资源差距拉小,面临更大竞争压力。

6.人人上清华,等于没人上清华?

对于内卷,有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观众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前一排的观众站起来,于是后一排的观众为了看到屏幕,也必须也站起来,接着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后面全部的观众都要被迫站起来,整个过程中,每个观众都站起来了,但是看的还是同一部电影。每个人在系统中都付出额外的努力,但是收益并没有增加。

对于教培机构,不少人以此类比,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上辅导班等于大家都没上辅导班,更有甚者进一步推出,每个人都上高中等于大家都没上高中,每个人都上本科等于没有人上本科,毕竟现在的本科就相当于30年前的大专。

直觉上,是不是很有道理,其实这句话就是屁话。荒谬如同每个人都吃了包子,等于没有人吃了包子。每个人都上清华,等于没有人上清华。

当然在现实世界,清华的校园就这么大,师资力量就是这么有限,肯定无法让每个人都上清华。那么不妨我们开启脑洞,清华的课程对所有人开放,且颁发正规的学位学业证,显而易见,此时清华的学历已经泛滥成灾,从清华毕业的学生良莠不齐,所以清华毕业证已经不能作为稳定可靠的能力预测指标,企业自然也不再把学历作为招聘的刚性要求。

但假设清华的教育普及到更多的人,那么中国国民的整体素养肯定有所提高,这些清华毕业生对内没有比较优势,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智力与人力资源有协同效应,两个聪明人一起能创造的价值一定大于一个人的两倍。对社会而言,对国家整体的竞争力而言,都上清华,那是天大的好事。这个事儿,不但是好事儿,而且可以实现。

现在不仅仅是清华,哈佛耶鲁等世界顶级学府也纷纷上线学校里的课程,通过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接触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要你想学,就可以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说,已经实现了教育公平。但现实摆在面前,对这些优质课程感兴趣的人并没有多少,依然是人群中的极少数。

社会有个底层千古不变的逻辑,有人的地方就有等级制度,有人的地方就有三六九等,而精英永远属于少数。幸运的是,不同于奴隶、封建社会的血统决定一切,现在的人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自身阶层。以美国为例,一个黑人底层男性,只要做到不吸毒、不滥交,上完社区大学好好找份工作,即便没有踏入精英阶层,也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

考上清华的目的从来不只是为了学到清华的课程,而是拿到清华这个精英俱乐部的入场券。考上清华,足以证明这个人的英语水平、逻辑水平、记忆力水平、书写表达能力是群体前1%的水平,聪明又勤奋,具备成为精英的重要要素。

所以人人都上清华,不能类似于人人在电影院都站起来,整个系统可以因为大家都上清华,受教育程度得到提升而获益。但作为个体,你真的关心系统是否受益吗?

直白点说,努力的目的就是为了脱颖而出,只想当人上人,就会面临白热化的竞争,付出加倍的努力,加上一些运气才可以。即便高考制度取消,也会有新的筛选制度。而新的筛选制度下,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付出额外的努力。

7.回归彩票机制

国家需要充足的产业工人,因为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制造业的发展。但为什么制造业人力短缺,说白了对年轻人来说,制造业工作环境不好、社会地位低、收入低。

那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制造业给不出优渥的待遇?答案很可能是制造业的整体盈利水平低。再更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制造业盈利水平低?因为目前国内制造业在生产技术、生产设备方面不够先进,不具备竞争力、议价权。利润的大头被掌握核心技术与设备的海外企业赚走了。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

生产制造业企业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利润率,分配更多的报酬给产业工人,才可以增加生产制造型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难的问题。

但残酷的点在于,分流50%去职业学校,并不会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也无法提高生产制造业企业的待遇水平。在此前提下,通过提高产业工人的数量供给,必然导致的后果是,产业工人的待遇进一步下降,更进一步拉大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投资回报比差距,在这个激励下,中产家庭会不惜血本加大投资。

经济学的问题,只能用经济学思路去解决。但,为什么显而易见的供需平衡的问题,非得用社会学、政治学的路径去解决,背后的原因更值得忧虑:在蛋糕做不大甚至面临进一步缩小的前景下,那就把重点从做大蛋糕转移为分配蛋糕,及为新的分配方案解释说明,以便让大家接受新的秩序。

新秩序的建立的底层逻辑便是欺软怕硬,按闹分配。中产者就是最软弱,最不会闹的群体。所以分配的逻辑显而易见,那就是薅中产者羊毛。

教育有双重属性,消费与投资。如同股票,有的人玩成了投资,从这个市场赚到钱,实现资产增值;有的人玩成了消费,不断地亏损,不断地充值。但无论教育还是投资,都是自负盈亏的游戏。家长愿意掏钱,社会就不应该管制。对于许多事情的引导,我们喜欢用合理这个词。那么问题在于如何定义合理。不同价值观的人,不同收入水平的人,他们之间对于合理可能有巨大的差异。从上到下地一刀切规定何谓合理,未必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合理的出发点是避免浪费,但最大的浪费往往是来自避免浪费。

双简政策说白了,就是让部分中产阶级家庭再也支付不起,可以对冲孩子成绩不确定性的保险费。不交保险费,风险难道会因此而消失吗?

不过好处在于,从宏观上,没有保险的裸奔人士越来越多,被迫接受听天由命的人就多。教育产业从刻意练习过渡到抽奖系统,指日可待。

抽奖系统,是混乱无序纯随机的世界,而唯一的获胜策略就是多抽几次奖。如何多抽几次奖?多生孩子。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一次抽奖机会。增加阶层的流动性,不确定性,会极大地鼓励底层家庭多生娃。

8.《资本论》的世界VS《经济学原理》的世界

一个理论/学说的正确性,不取决于有多少人支持它,更不是比音量分贝大。归根到底是,相信这套理论的人与不相信这套理论的人谁真的在影响世界。

不过,验证一个理论的正确性短则需要几年,长则跨越几个世纪。在时间的筛选下,好的理论会越来越有力量。时间是最好的筛选器。人类可能阶段性的愚昧,但是整个社会只要在发展,整个社会的智识是螺旋上升的。可能中途会有阶段性的逆流,但长中期内,对好的理论要抱有乐观的看法。

任何的理论都有时代背景的禁锢,我们为什么要使用理论?因为理论是解释的工具。哪个能很好地解释现象,哪个就在那时是个很好的理论。但理论被证成公里,就需要时间的筛选,要在尽可能地长周期内解释了长周期内事物的发展规律。

老马的学说为什么在整个西方政治/经济学里逐渐式微。你也可以理解为,信奉老马学说的人与信奉自由市场理论的人,在最近一个多世纪,显然是后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所谓话语权,就是你有影响力,说的话别人愿意听。别人为啥愿意听,因为你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做出了什么事儿。

为什么老马学说这几年又开始在舞台上活跃了呢?从美国的桑德斯,到欧洲一些国家XXParty越来越声势浩大,就是贫富差距大了、生活质量变差了,他们觉得有点不对劲。他们要找到问题出在哪儿?

问题出在哪儿呢?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心态上,摔锅给社会、资本家就对了。所以老马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又解释了当下他们的困境,于是剩余价值也好还是其他的阶级理论又开始复苏了。

包括在互联网上,剥削、内卷、剩余价值等等理论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被更多的人使用解释各种不均等现象。

我无意说老马的理论就是不如哈耶克自由市场厉害,事实上自由市场也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当然目前也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解决许多棘手问题。

人永远有自我解释的天性,所谓——错不在我。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理论作为解释的工具,具有强大的反向塑造能力。你选择相信价值是靠剥削,人与人的阶级对立无法消除,先进的生产力掌握在没有生产资料的人手里,是可以解释许多问题,包括自己的困境。

但是我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不是零和博弈。社会的进步是靠创造价值、互相交换来推进的。机会均等比结果均等重要的多。也相信,最大的剥削者恰恰是自己:智识的懒惰、行动的迟疑、反复无常的多愁善感,还有那该死的受资本迫害妄想症症。

9.你要与谁当邻居?

不妨做这么一个小游戏,你要在两个社区做选择:

一个社区的成年居民必读书目是——《资本论》;另外一个社区的居民必读书目是——《经济学原理》。

一个社区的孩子熟读《弟子规》,一个社区的孩子对STEM感兴趣。*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

一个社区重视教育,愿意非理性地投资教育;一个社区觉得轻松、快乐地考入职高,未尝不可,甚至反对隔壁社区去补课,号召大家一起给孩子减负。

你愿意入住哪个小区?

想一想。

中药食物搭配禁忌:薄荷,忌食鳖肉。茯苓,忌食醋。蜂蜜,忌食生葱。白术,忌食大蒜、桃子、李子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