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娱乐产业  游戏

《哥德堡变奏曲》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影响力?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1-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文转自:橄榄古典音乐

1.郎朗&《哥德堡变奏曲》

关于钢琴巨星郎朗,古典乐迷们肯定都非常熟悉。他对钢琴的热爱始于动画《猫和老鼠》中汤姆猫演奏的《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成名于 17 岁时作为安德烈·瓦茨的替补救场,是当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但也许你不知道的是,郎朗征服音乐家们不仅靠替补安德烈·瓦茨演奏的这首《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还有他在这场音乐会之后弹给大师们的《哥登堡变奏曲》

新闻是这样报道这场演出的:“令人惊奇、难以置信的是当晚郎朗在拉威亚的独奏厅为音乐家们又一次演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此曲他已两年多未弹,然而他却非常熟练地用 1 小时 10 分钟背谱完成。《芝加哥日报》称这是“音乐史上的奇迹”。从此,郎朗与世界上所有的一流乐团陆续签约,开始了他的音乐演奏生涯。”

2. 什么是《哥德堡变奏曲》

这一奇迹提到的《哥登堡变奏曲》究竟是什么曲子呢?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影响力,以至于直接奠定了郎朗在古典音乐节的“江湖地位”?别急,下面请听我娓娓道来。

《哥登堡变奏曲》的作者是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这首古典音乐史上结构最恢宏,最伟大的变奏曲大约作于 1741~1742年间,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Ari-amit Verschirdenen Ver nderungen。那么为什么后来此曲以《哥登堡变奏曲》而闻名呢?除了原名拗口之外,也跟这个曲子的创作背景有关

这一套变奏曲是巴赫为其的学生哥登堡而作(Johann Theophil Goldberg),哥登堡为侍奉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伯爵失眠成顽疾,需要哥登堡为其演奏“晚安曲”。由此可见,这一伟大的变奏曲创作初衷只是为了治疗伯爵的失眠症,也难怪作曲家自称为“一首为音乐爱好者消遣用的咏叹调及各种变奏”了。

至于后来为什么这首“助眠曲”被视为了最伟大的变奏曲,在此就不赘述门德尔松和乃至更早的“巴赫复兴”运动了。但简而言之,巴赫无与伦比的才能以及对后世音乐家们的深远影响,奠定了其西方音乐之父的地位。《哥登堡变奏曲》也因为其艰深的作曲技巧微妙的作曲结构,成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3.《哥德堡变奏曲》版本推荐

《哥登堡变奏曲》以巴赫 1725 年所作的萨拉班德舞曲为主题,发展成 30 段变奏,并且在最后重新回到这一主题,共 32 段。尽管没有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作品那样,有着辉煌的音响效果,但是其音乐中带有的“哲理性”和几何美感,想弹好的难度并不亚于“铲十吨煤”。这一高峰被视作是钢琴家们的“试金石”,17 岁的郎朗便通过了这一“考验”,进而获得了诸多和大师们的合作机会。

虽然早已听闻郎朗下一张专辑可能就是《哥登堡变奏曲》,但是直到前几天郎朗在微博公开 2020 年上半年巡演行程之后,才确认了我们的耳福。身为多年古典音乐爱好者,我对郎朗版本的《哥登堡变奏曲》可谓是期待已久,这也可能是 37 岁的郎朗 20 年来首次在公开场合完整的演奏这一作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复杂作品,提前做一点功课是有必要的。笔者在此分享几个自己很喜欢的《哥登堡变奏曲》版本,也欢迎乐迷们与我们交流你偏爱的那版《Goldberg》。

格伦·古尔德(1955 年版本)

这是年少成名的古尔德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后推出的第一张专辑,也可以被认为是这位20 世纪伟大钢琴家音乐事业的开始。这一版本触键轻快,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朝气,同时又体现了演奏者对于结构的精准把握。年仅 20 岁出头便敢于录制这一作品是罕见的,但与巴赫羁绊一生的古尔德却因此大获成功。这也是古典音乐中最畅销的唱片之一。

尽管这一版本对于《哥登堡变奏曲》的爱好者们来说,早已循环上百遍,但倘若你欲初次体会这一变奏曲的美妙,此版再合适不过。古尔德的演奏少了份抒情,多了份理性——相信这也与作曲家本人的特征更为贴近。

格伦·古尔德(1981 年版本)

年近半百的古尔德垂暮之年再录《哥登堡变奏曲》,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版本不仅有专辑,还有视频。曾经英俊潇洒的他略显疲态,身穿大衣,坐在他的小木凳上,带着眼镜,整个人几乎都要蜷缩进钢琴中,令人心生酸楚。音符响起之后,这种感觉更甚,让人几乎忍不住要落泪

与年轻时那版不同的是,古尔德的“飞速”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思的缓慢。每一个乐句,每一个声部和每一个音符都似乎被他牢牢抓在手掌中。他时常哼唱,手臂挥舞,像是在指挥自己的手指一般,一点一点建造这个宏伟的建筑。欣赏这一版本对于“萌新”来说,需要做更多的功课。而对于巴赫和古尔德的狂热粉丝来说,则需要更多的勇气,因为几乎从一开始,欣赏者就要强忍着鼻酸和流泪的冲动。

这一版本于次年(1982年)发售,古尔德于同年10月4日去世。正如《哥登堡变奏曲》的最后回到起点的咏叹调那样,古尔德的音乐生涯始于此曲,也终于此。

朱晓玫版本

朱晓玫是近年来古典钢琴界炙手可热的演奏家,同样以《哥登堡变奏曲》闻名。她运用了更多的踏板,触键也带有女性的柔美,这一版本从乐句中洋溢出了欢乐,喜悦和轻盈,在巴赫的神性和人性中达到了更好的平衡。往往乐评家常讨论巴赫作品中的神性,但同时巴赫也是一名伟大的父亲,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他生活的所见所闻,甚至是他作曲前的晚餐是否可口,都可能影响了他写下来的旋律。

篇幅有限,不足以尽数列出,但希望以上这三个版本能让你更贴近这位神坛上的作曲家。最后的最后,让我们搬好小板凳,搓手期待明年郎朗的《哥登堡变奏曲》,相信这一定是非常出色的版本。

作者

SL.Z

正在读传播学的古典音乐爱好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