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化

基于语文味教学理论的语文味教学流派对文化教学的新探索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3-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文化教学正成为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热点,但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存在许多难点,进行文化教学的新径也有待探索。2017年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摸索出一套系统做法,其基本点是,明确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是进行文化教学的前提,逻辑地确定文化教学的选点是进行文化教学的关键。

  作者简介:梁青,广州市名师,广州培正中学高级教师;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我国“新生代”语文名师代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首个表现性教——语文味教之创立者,深圳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教授。

  目前,文化教学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新热点。但是,如何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文化教学,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真正搞好文化教学实际临许多难点。十多年来,我们创立的语文味教学流派和提出的语文味教,在文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思考与做法,在此不揣谫陋,把我们的思考和做法提出与同行交流共享,也欢迎方家。

  有学者把语文味教学实践定位于“文化语文”。比如四川师大许书明教授的《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内涵解读》一文即持如此看法。在语文味教的“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架中,文化的确是语文味教学的一个显性特征。

  程少堂从2002年开始主讲的《荷花淀》《咏雪》《子衿》等一系列大型公开课,都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文化语文风格,即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四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特别重视在语言、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以期教学出语文味来。程少堂2003年在对语文味定义的解说中,就出现了“语文味即文化味”这样的说法,它表明语文味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追求具有“文化语文”风貌的独特教学风格和语文味教学流派阶段。将我们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称为“文化语文”,是学术界用以区别于其他流派的一种说法,我们更愿意直接被称为“语文味派”。当然,“文化”在“一语三文”的四元素中是亮点,它的“亮度”应该是区别于他人的最主要之处。

  那么,“文化”这一元素在语文味教中是如何体现的?关于语文味教学如何体现文化特色,这是掌握语文味教的主要难点。其难度表现在中外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的关于文化的定义。著名文化学者李桂先生指出:“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仍无的定义。”中外学术界已有两百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那两百多个定义,每一个都很长,我敢,你即使硬着头皮全部看完,还是搞不清文化到底是什么。”

  这里简单列举一些学者对于文化的定义。余秋雨对文化下了一个据他自己说可能是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有学者指出:“文化是人的样态,是人的,包括社会规范、礼乐制度等。”简单地说,“人的存在方式”即文化。著名文化学者梁漱溟先生曾指出:“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他认为文化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活三大领域。钱穆先生在《文化学》中认为:“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的生活。”贺麟先生认为:“所谓文化,乃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的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又可说文化即是化,就是以来处理任何事,从中产生的,即是文化。文化包括三大概念:第一是‘真’,第二是‘美’,第三是‘善’……文化的特征乃是征服人类的,使悦诚服。”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语文味教学理论中的所谓文化,主要指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是族群和个体生命体验的统一。语文味教中的文化教学,是以承载着文化的文本为基点、融入教学主体(师生)自身对人类文明独到的生命体验,通过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拓展,打造出既来自文本主题,又大于甚至高于文本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创造出具有独特教学意境的教学艺术作品,来实现独具美感与哲思的,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推送。这是语文味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全方位、有层次进行文化开掘,即逻辑地确定文化教学的选点是进行文化教学的关键。程少堂从《荷花淀》开始的十多年公开课实践以及指导的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归纳出三个基本点。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和思,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大体相通。

  第一个层面,是从作品中发掘蕴含的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产生认同、尊重感,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自尊与自信。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即是“各美其美”。这是语文味教学中文化教学最基础的层面。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认为:“现在教师授课,最缺的是文化教育。”于漪先生指出:“要让我们的孩子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满腔热情;让我们的孩子一捧起中国文字写的书,就马上升腾起理想,以及对语文文字的挚爱深情;一捧起经典作品,就会想到在这些作品里蕴含着民族、民族情结、民族睿智,乃至民族思维方式。”于漪先生还说:“当今的孩子在多元价值、多元文化存在的情况下,要能够对中华文化认同,常不容易的……我们语文老师,要靠一节一节课来春风化雨,让孩子们滋润心灵,知道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笔者很赞同于漪先生的上述观点。

  不过,于漪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文化教学达到这个层次“这就够了”。但笔者认为于漪先生的文化观不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教学观。根据动态的文化教学观,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仅仅达到上述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即使仅仅就“积淀民族文化”而言,也不能到此止步。程少堂在14年前发表的《“语文味儿”理论构想》一文指出:语文教学教出语文味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积淀民族文化,“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但积淀民族文化不能到此止步,因为“民族文化还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一代一代人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换言之,‘积淀民族文化’也包括积淀当代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的重要积淀者之一。语文教师如何做好这个积淀者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例如程少堂讲的《菜单》公开课,其中文化环节是这样处理的:通过比较广东菜名的新颖华彩和四川菜名的朴实通俗,引导学生不仅发现两地民风不同,还可以看出广东人意识强,成为广东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意识渗透到广东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把今人创造的文化纳入积淀民族文化的范围,使文化积淀具有时代感。

  第二个层面,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多元文化观是要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欣赏甚至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的长处。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即是“美人之美”。“美人之美”是对第一层次“各美其美”的超越,是高一级的境界,是了自己生活方式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这种境界的极其重要,因为达到了这一境界,才能尊重文化的差异性。这个层面的文化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引导学生为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做好准备,培养青少年掌握与不同族群、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团体、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气质的人交往与合作的技巧,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多元并存与多样统一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各个族群、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问题,同时又是文化的生态平衡问题,它既要求人类生活的自然必须保持生态上的平衡,又要求人类生活的文化也必须保持生态上的平衡,后者主要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问题。

  第三个层面,是引导学生确立文明价值观。文明蕴含在文化之中,文明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其中的精华与。文化是个中性词,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文明是个褒义词,一般指文化中有进步意义的因素。换言之,只有真正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并且与时俱进的文化才是人类文明的构成因素。这是区别文化与文明的要点。所以文化需要文明之光,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余秋雨认为,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最重要,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必须注意的是,民族的灵魂未必都是正面的,从歌德到鲁迅都曾经深刻地过其间的负面成分。”在语文教学中,文化教学须要用文明价值观作为导向。如果说,积淀民族文化是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中文化教学最重要的基础,那么,引导学生确立文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味教学强调的价值引导、价值推送外延上包括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但向学生推送文明价值观是其中最主要的任务。简单地说,语文味教学的价值推送,从本质上说即文明推送或推送文明,即使是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要在文明价值观引导下进行,否则会出现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甚至出现向学生推送糟粕的现象。

  语文教学中价值推送还包含两方面内容,即人生真谛和。这里的“人生真谛”,借用了美学家滕守尧先生的观点。滕守尧先生指出,审美快乐的机制是生命的发现,即“对生命的发现”的快乐。滕守尧先生认为,人“一旦发现‘生命’的,那种愉快是难以言传的。”“在艺术中,人类融汇了自己对生活之真谛的关照和”,所以审美愉快“是人类发现自身、超越自身,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愉快。谁能在审美时通过整体心理因素的参与,领生命的真谛及特定时代生活中最有意味的东西,谁就会获得审美愉快。”什么是“生命的真谛”呢?滕守尧先生并没有对此进行直接解释,他认为:“审美愉快产生于生命的发现,任何事物,只要呈现出生命的表现,只要我们从中看见生命的动态平衡和奋求过程,就能造成审美的愉快。”他还指出:“只有在结构上类似人的身构和生活结构的艺术作品,才能在保留每个人、每个时代和每个社会的独特性的同时,又暗示出人类普遍的情感、命运和斗争;也只有达到这一点,艺术才能真正产生审美的快乐。”滕守尧先生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所谓“生命真谛”,其基本内涵是指“人类普遍的情感、命运和斗争”“生命的动态平衡和奋求过程”。

  余秋雨也对这一问题做过深入研究,他指出,难以数计的艺术家都一再,艺术,表现着对于人生意义的了解。列夫·托尔斯泰是这样看的,1952年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莫里克亚也曾指出过,艺术主要是引导人了解人生的真谛。余秋雨先生把艺术所要表现的人生的真谛称为“人生况味”。何谓“人生况味”?按余秋雨先生的解释,即是“人生的一种整体况味:极有魅力的苦涩”,以及“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等等。余秋雨先生还指出,现代不少艺术作品,常见主题是带我们品味人生的伤感、寂寞、乃至荒诞、滑稽意味,这样的作品往往更具有人性深度。当然也有一些现代艺术体现了人生的另一种况味:和美、坚毅、报偿。如美国电影《金色的池塘》就展现了一种极为美好的人生晚年,这极美好的人生晚年不是儿女的给予,也不是社会福利,更不是钱财,而是人生本身。余秋雨先生还把“”看成是高层次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他认为:艺术“要整体地把握生活,必然有追求,因而也就必然要采用象征手法”。余秋雨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在审美意义上对人生意蕴的整体性开发。” “对现代艺术家来说,人生意识与追求是相依为命的。”可见,艺术作品中的和人生况味是相通的,换言之,所谓人生况味就是人生。“百度”对“”和“人生”词条,所谓,即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使人的新生的原理或概念;二是关于和人生根本的原理。而人生是指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涉及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爱情、理想、、等。相比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而言,人生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它的功能是让人了解人性,了解和社会,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作用。这一解释表明,人生完全属于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文明价值观范畴。

  语文教学中文化教学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确立文明价值观,而引导学生确立文明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价值推送的过程。所谓价值推送,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制约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或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文本内蕴的文明价值观信息,或将教师了解的文本内蕴的文明价值观信息,选择合适的时机、利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有创意地积极地送达学生的一种教育活动。从语文味教的思想看,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推送,是使语文教学过程变成“有温度”的教学的有效手段。

  认为语文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价值推送,是基于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在中外教育史上,不同的教育家对教育有不同的定义。在我们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教育就是价值推送,所谓教育过程主要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推送价值的过程。教育过程虽然包含有学生之间的价值推送、学生向教师的价值推送(所谓教学相长),但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向学生进行价值推送,而且即使是学生之间的价值推送、学生向教师的价值推送,但要推送的价值符合教育目的,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推送,有柔性推送和刚性推送两种方式。柔性推送的特点是“柔”,在教师一方是不露痕迹,是循循善诱;在学生一方是渐悟中顿悟,是心领神会。刚性推送的特点是“刚”,在教师一方是解惑,是直截了当,在学生一方是醍醐,是豁然开朗。对于前者,那是价值观教育的化境,对于后者,也是实现教育本质所必需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而且要敢于向学生进行价值推送,同时要善于运用刚柔相济、富有语文味的手段进行价值推送。

  在教学实际中,以上三个大的层面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交叉交融进行。具体操作则要根据教学实际(如文本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等)灵活处理。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确立文明价值观。这是达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天下大同”的前提。

  以上三个层面的文化教学内容,在程少堂2002年主讲的后来产生很大影响的公开课《荷花淀》中,有具体而生动的展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程少堂《荷花淀》一课的教学实录,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

  [1] 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8] 余秋雨.艺术创造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